工资帽又不是中国发明的,世界第一篮球联赛NBA就有工资帽。这还不够,为了进一步平衡球队实力,还有倒序选秀制度。
所以,有没有限制投入的制度,并非联赛水平能不能提高的关键,关键在于能不能江山代有才人出,也就是说有多少投入了青训。
一个联赛投入不足固然不好,但是过犹不及,如果联赛被少数几个豪门把持,特别是球员供量不足的时候,形成寡头,则是更直接的伤害。
所以足协的五大帽,完全可以有、应该有。但是五大帽的生死线,倒是可以视具体情况因时而变的。
限制提高,减少投资的结果就是外援大牌不来了,中超的名气没戏了,市场规模缩水了,球迷的兴趣降低了,当然了有犹愁就有欢乐,最高兴的就是足协宦官太监们,它们手中有增加很多坑人的权利。它们更加的为所欲为了。
感谢邀请
个人觉得这是一把双刃剑。俱乐部转会投入的多,可以引进高水平的外援,提高联赛的观赏度,吸引更多的球迷走进球场,俱乐部的比赛收入可以增加,周边商品可以更好的得到开发,但是可能限制国内同位置的球员成长。俱乐部转会投入的少,不能引进高水平的外援,联赛的观赏水平可能下降,可能失去一部分球迷的支持,但是可以把转会费收入投入到青训,国内球员的培养。
纵观世界上足球水平高,联赛开展好的国家,基本没有限制转会投入的,而且高水平的外援对于联赛开展和竞技水平明显是促进作用。而足协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足球水平低下的原因,而且总是外行管理内行。
建议还是从根本上解决病根,可以效仿篮协,聘用专业人士管理,管办分离。
希望中国足球越来越好吧
吃大锅饭思想作怪,是对足球市场规律的否定。走回头路回到甲A时代。
足球是一门产业,它不单只是竞技,争冠,它还养活一群人,而它产生的商业效应,是难以估量的。应把足球当作产业来办,沿着足球运动的固有规律,发挥它的市场经济作用。中超不应被暂时的失误,失败而放弃。也不应急功近利,乱了方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国内足球,办了几十年,不外乎用过两种体制。一是前30年的举国体制。二是中超推向市场的市场体制。这两种体制,各有利弊,都走得相当艰难,为什么?没有稳定不变的,长远的规划,中国足协难脱其责。
从中甲起,用混合体也走了不下20年。一因缺钱,二因管理混乱,没有那一支球队,不是走马灯式的换名号,换老板。换来换去走进“假赌黑”岐途。毁了中甲,毁了中国足球,流毒至今尚存。几代青训人才断层,家长不愿送孩子踢球!孩子不想趟这滩混水,其恶劣后果,国足至今选才难艰,亚洲强队变成三流,被挑选的合格球员,屈指可数。
中超,有民营企业,或有钱班主,携资涉足中超,让有雄心壮志者,创名牌,办百年俱乐部老店,本来好事!创办足球产业,减轻国家直接投入。实践亦证明,中超足球市被激活了。就不应政策变来变去。
个人认为,目前通过工资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国内球员工资过高,动力不足的问题。但无法给中国足球带来根本性的改变,从长远来看,大力抓好青训才是唯一途径。
一、中国球员工资过高问题产生的根源。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足球市场太大,巨额资本进入以后,由于优秀球员太少,球员和俱乐部的供求关系失衡,有实力的球员屈指可数,竞争太少。在资本的追逐下,造成球员的工资水涨船高。中超国内球员水平最高的依然是05世青赛那批30岁左右的球员,工资最高的也恰恰是他们。所以说,球员工资高的根源是优秀球员太少。
二、工资帽可以限制球员的高收入,但无法改变中国足球的现状。上面说了,优秀球员只有那么多,现在他们拿最高的1000万年薪,实行工资帽以后他们还是拿最高的年薪,只不过是降到500万,最高水平的还是这些人,对于中国足球改变不大。
三、真正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唯有大力发展青训。通过10年乃至20年的不懈努力,形成金字塔式的人才结构,优秀球员层出不穷。今天你可以拿1000万的高新,但是一旦不努力,竞争者随时可能把你挤掉。通过这种手段,调整球员和俱乐部的供求关系,一旦供大于求,薪水自然而然的就降到一个合理的水平。
简而言之,工资帽是计划体制手段,通过青训调节工资是市场手段。短期内可以用工资帽来调节,但长远发展还应该以大力发展青训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