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历史始于日耳曼人与凯尔特人,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等地区的形成,其源头可追溯到统治时期。
英国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由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组成,而整个英国的历史也就是由这四个区域的历史交织组成。
1535年威尔士成为英格兰王国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讷海战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使英国挫败了国外天主教势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胁,巩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1640年英国在全球第一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国。1660年王朝复辟,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通过七年战争英国奠定日不落帝国的基础,并获取了海上霸主。1801年又与爱尔兰合并。拿破仑战争后英国完成了日不落帝国的霸业。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
20世纪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国,自称“日不落帝国”。
1922年爱尔兰共和国独立,爱尔兰北部仍留在联合王国内,即是今天的北爱尔兰。
这是由于政治上的不同要求决定的。英国和丹麦的国王统治比较稳固,不需要为自己加冕皇帝来巩固统治。而现在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在建立过程中,需要有加冕皇帝这一步,来巩固统治。
英国和丹麦在近代遇到的政治变动不多,而德国和奥匈帝国不一样。
先说奥匈帝国。其实奥匈帝国的统治者哈布斯堡家族原本就是有皇位的,他们是通过各种手段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留在自己家族,而这个神圣罗马帝国皇位在理论上是教皇认可的罗马皇帝的皇位。
拿破仑带领法国横扫欧洲,自然看这个皇位不爽,就强令废除这个皇位,还让教皇给他加冕,拿破仑就这样当上了皇帝。当时哈布斯堡家族打不过拿破仑,也就只能眼睁睁看着皇位被废除。
等到拿破仑下台了,哈布斯堡王朝还是不能捡起这个皇位,毕竟已经被废除了,而且境内的匈牙利人民族意识觉醒,开始造反,只能提升境内匈牙利人地位,形成共治帝国,这就是“奥匈帝国”里面“匈”这个匈牙利的地位提升的原因,这也就让哈布斯堡家族重新拥有了皇位并拉拢了匈牙利。这样形成的帝国很不稳固,一战后就土崩瓦解了。
德意志第二帝国则是以普鲁士王国的王朝战争为基础构建的,虽然普鲁士王国通过三次战争打服了境内的德意志诸侯,但是这些诸侯其实还是有很大力量的,普鲁士国王为了拉拢他们,只能在国王的头衔上加上皇帝,以表示并不是普鲁士征服了它们,而是它们一起构建了一个帝国,只不过皇帝是普鲁士王国以前的国王罢了。显而易见,这样的国家也并不稳固,在一战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就灭亡了。
西方的皇帝,最初源头是罗马帝国,也确实有那种“整个文明圈都是我的地盘”的调调,但是一来欧洲文明圈不像东亚那样独立,先有波斯后有***这样的文明做邻居,所以欧洲国家从来没有做到过“统一整个已知的文明世界”,就算罗马帝国也没有,所以那种“皇帝是天下之主”的概念不像中国这样强烈。二来罗马帝国衰落之后,欧洲没有能重建大一统帝国,进入西欧的各个民族建立了一系列国家,最初名义上向罗马帝国称臣,获得国王(当时还是拉丁语“Rex”,意义多少更有点类似于总督而不是今日所谓国王的意思)的头衔,但是由于罗马国力已经无法牢牢控制它们,所以国王实际上就成为完全独立的一国君主。此后罗马帝国残余领土偏安欧洲东南部,而欧洲相继有国势强大的国王称帝,如德意志第一帝国,但是没有谁能真正实现对欧洲的统一,因此,皇帝就演变成了一种“比国王更高贵一些,但是并不能天然统治其他国王”的头衔。有实力的君主会有去竞争下皇帝宝座的想法,但是实力不济的国王也不会因此就像皇帝称臣。法国国王和神罗皇帝都是独立君主国的君主,法国国王不会天然觉得自己比皇帝矮一头。然而确实也有波西米亚王国这么个国王从属于神罗皇帝的例子,但是从整个欧洲来看,反而波西米亚才是个特例。
所以说历史上欧洲的皇帝确实是比国王更高级的头衔,理论上国王们应该听命于皇帝。但是中世纪中期以后的外交和政治中皇帝和国王实质上是平等的,因此皇帝逐渐成为一个“听上去更加显赫,但是并不高出国王多少的头衔”
欧洲人所谓皇帝和国王的区别确实比中国要小一些,翻译到中文中也就经常有些误用,比如“大帝”(the great,伟大的,不管是皇帝还是国王都能称伟大的,但是国内基本上统一翻成大帝)这样的称号经常冠到国王的头上(相对来说,日本人在这方面要严谨一点,他们对这个词根据对象不同有大帝和大王的译法区别,不过“大王”这个放在中文环境下总显得很山寨),再比如对royal这个词往往也不做区分一律翻译成“皇家的”,“皇室的”。翻译本来就混了,引起读者的混淆也就很正常了。